可能不少人看過這種場境,

這也是香港的旅遊明信片上的,

早年香港公共住宅陽台外的曬衣架。

事實上在台北的今天,

像永春國民住宅(東區)也可以看到這種雜亂的影子。

 

香港地狹人稠,房子內部很小,把晒衣架設計在戶外,

除了毫宅無須考慮,較高級的大廈會設計一片牆擋住街上視線,

但公共住宅都很小,也沒有這種設計,人口又多,就出現照片上的情況。

戰後香港政府建了不少這種房租低廉的住宅,雖小卻是一個家,

入住的人因而無須負擔昂貴房租,得以維生;

已忘了為甚麼我家不能申請?

這一次回港借住的朋友家(千萬港幣大廈),當年也是住公共住宅的。

 

我不是蛋家人

(當年香港的水上人家)

但我的少年期是和這隻帆船一起渡過的

平面的帆船

連角度都相同

圖來自香港旅遊風景明信片

 

幼年家貧,鄰居女友都到工廠工作,因此放棄學業

我幸運的可以利用課餘在附近一家手繪卡片工作室打工

每天畫這隻帆船的帆桿

每張一毛錢,在50年前對一個童工而言是很高的工價

印像中工作了好幾年,後來就不流行了

當年香港女性失學的佔了2/3

兒時玩伴,只有一人進入高職夜間部

所以我很感謝它,也感謝那個教我畫帆桿的工作室主人陳先生

因為攀在風帆上,我有了看世界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ta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