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誰收留了我 ,有一條圍巾的雪人
看誰把我捧在手上,戴著手套的雪人
過了這個冬天,我就可以奔跑、跳躍 在春天的原野上
非常喜歡節慶拼布,
尤其是聖誕節的歡樂氣氛最吸引我,
每年到了八、九月,
再忙,也要騰出時間添加一到兩件新作品,
否則總是生活裡遺漏了甚麼似的,
一顆心倒吊在半空中,
找不到落腳的地方。
會想到把貓咪和雪人送做堆,
是在一次偶然機會裡和朋友聊到這兩幾年因為暖冬關係,
小流浪貓可能存活率較高,
害得中途們連過往可以喘一口氣的冬天都不見了,
有人說:「小流浪貓在下雪的地方活不了吧?」
立刻有留學加拿大的朋友接口:「雪地裡也是很多貓跑來跑去耶!」
當時心裡閃過一句成語「雪中送炭」,
中途可以做的事情大概類似吧?
而且大多數中途也並不是生活非常富裕
真的跟會融化的雪人有點相像
女兒和我跟別的中途稍有區別的地方,
是我們喜歡自己的貓多過大部分的貓,
當貓中途只是覺得人總要選擇一個幫助別人的志業,
又因為住家附近流浪貓太多,
半被迫似的加入送養行列,
經常心不甘、情不願,
但又拖泥帶水的就好像成了專業貓中途,
這幾年又累積了一些亮麗的「業績」,
更是解釋不清了。
送炭的雪人
大家都知道雪人不耐熱,
太陽曬了會融,在火堆旁也會融,
雪人本身應該並沒有送暖的能力,
就好像很多中途或從事街貓結紮的人,
本身經濟狀況和時間其實並不算寬裕,
卻為了不忍心在人類街道上,
母貓不停生育造成的悲慘循環而投入流浪貓狗保護行列。
一個從不飼養動物的朋友,
一天在窗台外鄰居屋頂上發現一窩小貓,
大約快一個多月了,
母貓和小貓都呈現出營養不良的狀況。
母貓每次從外頭叼食物回來,
根本不夠小貓分食,
小貓發出淒切、飢餓的聲音,
轉而擠向媽媽身上吸奶,
母貓已經極度瘦弱,
身上髒污、稀疏的毛髮下一根根肋骨隱約可見,
乳房乾憋憋下垂著,
看不到裡面有奶水的感覺,
應該是一隻已經年老的母親了,
但本能仍然讓她躺下讓小貓吸食。
當時瀰漫著那種生存掙扎與瀕臨死亡的氣氛震驚了她,
讓她從此踏上餵養及節育流浪動物的不歸路。
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分享一條圍巾、一頂帽子、或一隻手套,
縱使是雪人,也不至於融化吧?